在岁月里蒙尘的老物件,就像一把老旧的钥匙,轻轻扭开那扇尘封已久的大门,门的背后,藏着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留下的动人印记。
【资料图】
篾席、簸箕、竹篮……这些如今已逐渐淡出大众视线的手工竹编制品,曾是一代人挥之不去的“乡愁”。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后塍街道办事处的陶永飞今年78岁,是后塍竹编第四代传承人,也是江苏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。17岁从祖辈手里接过篾匠手艺,越过一个甲子的时光,他依然在坚守。
历史与传统积蓄下的技艺
竹编技艺在后塍当地已有百年历史。源于历史和地理原因,这里“家家栽竹,户户笋香”。人们因地制宜,用竹子编制出各种生活用品。不少人依靠竹子谋生,由此产生了专事竹编的职业——篾匠。
陶永飞在制作篾片
20世纪60年代初,陶永飞跟随父辈学习竹编技艺。或许是从小耳濡目染,也或许是与生俱来的天赋,两年时间,陶永飞便顺利出师。
学成后的陶永飞进入后塍竹器厂,从事设计打样工作。至今,他还记得当年竹器厂里繁忙热闹的景象。“厂里每年都会拿着样品去广交会上展览,如果样品被外商选中,回来我们就要开始忙了。”陶永飞说,20世纪70年代,后塍竹器厂生产制作的工艺品出口美国、日本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。许多民间竹器店在后塍兴起,竹编技艺红火一时。
精美的竹制品
随着时代的发展,竹制品等传统手工艺品失去了原有的市场,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,竹器厂纷纷转产,古老的技艺在漫长的岁月里日渐式微。
跨越一个甲子的篾匠生涯
走进陶永飞家中的竹编工作室,竹子的香气在不大的空间四溢开来,大小各异、工艺精美的竹制品摆放在工作室的各处。
劈竹开条、劈篾改篾、撕篾刮篾、编织喷水……从普通的竹子到透着灵气的篾器,需经过十余道繁杂工序,费时费力。其中,篾片的制作尤为重要,优质的篾片不仅粗细恰当,还薄厚均匀,这需要年深日久的功力,才能熟练掌握。
刮篾
“年轻的时候做得快,现在眼睛不行,慢多了。”陶永飞说得谦虚,但做起篾片来,一双手,依然灵巧。用篾刀利落地剖开竹筒,劈薄、拉丝,陶永飞坐在凳子上,双手不停翻动,普通的竹子在他的手中仿佛有了灵性,各就其位。其中的拿捏分寸,全凭眼睛和双手。
几十年的竹编生涯,陶永飞的手早已布满老茧与伤痕。关于竹编技艺的精细与不易,还有一个甲子的岁月积淀,尽数展现在这双粗糙的手上了。
为传统非遗注入新活力
2011年,后塍竹编被列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陶永飞受邀到当地社区和学校进行授课,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这项非遗技艺的魅力。
尽管如此,老手艺依旧面临失传。“感兴趣来尝鲜体验的,还挺多,真正愿意静下心来学习传承的很少。”陶永飞说,为了不让这门手艺被时光掩埋,2019年,后塍竹编公开招募传承志愿者。
从小对手工艺品有着浓厚兴趣的徐建良在获悉招募信息后,毫不犹豫地报了名。4年时间,他一直追随陶永飞,学习和传承竹编技艺。
陶永飞(右)和徒弟徐建良
陶永飞与徒弟展开合作,对传统竹编的技法与花纹进行改良,创作出一系列新颖别致的灯具、花瓶、手提包、簸箕等既美观又实用的家居用品,为传统技艺注入全新活力。
竹编是手艺,也是修行。这位与竹子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篾匠,如今依然在路上。他用行动告知世人,一位上下求索、刻苦坚守的“匠人”,是如何修炼成的。来源:江苏省张家港市融媒体中心(传媒集团) 作者:冯瑶 媒体选稿编辑:李俊锋 (知名文化传媒人、新媒体运营师、高级摄影师)
标签:
X 关闭
X 关闭